過完春節就整40歲的童裝經營戶顧新法,最近一直感到很困惑:別人開網店都賺錢,我開網店為什么會虧錢?
2009年底,在許多童裝經營者已從網售中獲利時,顧新法才剛開始考慮自己是否要進入網售,
這似乎有點“后知后覺”。“別人有30%的把握就做,我要等有60%的把握才做。”顧新法解釋說。
顧新法,10年前的一個“踏兒哥”,到現在名下童裝店、繡花店等資產價值上千萬。如繡花般的眼力、靈巧、耐心、細致,彌補了創業途中“冒險精神”不足的問題,讓顧新法在童裝世界中穿梭自如。
“30%把握的時候進去,可能有100%的市場在等著你,60%把握的時候進去,可能只剩下50%的市場。但這已經夠我賺的了。”
1996年,為了償還因親人生病、自己結婚所欠下的債務,顧新法只身一人跑到北京,做起了“踏兒哥”,每天騎著一輛三輪車,幫一家羊毛衫廠去商場送貨。短短一年時間,顧新法的靈巧和實干,讓廠家對他另眼相看,委派他去沈陽開辟銷售點,擔任經理兼業務員。
就是在這獨擋一面的打工過程中,顧新法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
顧新法耐心等待,直到2001年,他終于還清了所欠債務,并與織里的幾家童裝生產企業談好了合同,隨后回到自己相對更為熟悉的北京、沈陽市場。
在北京這么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要找到一個物美價廉的商鋪,難度可想而知。顧新法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調查,終于作出了選擇。“當地俗稱‘廁所街’。位置比較偏,客流比較少。”既然地理位置不夠理想,那就在質量、服務上下功夫,顧新法又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調查北方人的衣著習慣。
“北方人的衣著習慣跟南方人有所不同,比如很多北方人都喜歡買偏肥大的款式,甚至對帽兜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每個季節的服裝,其布料厚度也跟南方人不一樣。”顧新法介紹說,因此幾乎每一款衣服,他都要親自到織里的童裝生產企業去挑選。
時隔不久,顧新法發現,符合他心理要求的童裝款式越來越少,童裝生產企業主告訴他,南方的市場本身就非常大,專門為北方人定做款式,目前還有困難。
但顧新法卻舍不得丟掉北京市場,甚至有向沈陽發展的思路。他花了很長時間,做出一批童裝設計圖紙版樣,努力說服織里的各家童裝生產企業,“別放棄北方市場,嘗試著做做。”
終于有位企業主點了頭,第一批2000套童裝迅速發往北京、沈陽、哈爾濱等市場,結果卻出人意料,銷售回單雪花一般傳回織里。吃了顆定心丸的童裝企業又趕制了5000套,其中有一半發給了顧新法,結果又銷售一空。顧新法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對市場的眼力。
2009年,隨著織里童裝城的興建,市場的逐步細分、完善,顧新法又在織里開設了一間繡花店,專門為童裝生產企業提供繡花服務,并嘗試進入網售市場。“雖然目前是虧損了,但我不認為是進入太晚的緣故。我還要耐心找一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