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圳遠東龍崗婦產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呂紅霞醫生
“想孩子了是吧?寶寶在我們這里很好很乖的,每天都是吃了睡,睡了吃,哭了鬧了,我們的護士阿姨都會馬上觀察寶寶的情況,不要擔心。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在新生兒病區,新生兒科主任呂紅霞接到了來自正在治療黃疸的新生兒家長的電話。耐心地回答家長的疑惑,安撫家長未能見到寶寶的焦慮,呂紅霞主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一名兒科醫生的慈愛與守護。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談及成為一名兒科醫生的初衷,呂紅霞主任表示當時只是機緣巧合,恰好因為兒科醫生緊缺,自己就頂上了。但在隨后的三十余年兒科醫生實踐中,呂紅霞主任卻從中發現了兒科醫生的特別,并為此不斷精進業務。
由于小朋友不能較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的不適,兒科醫生接診時一般只能通過家長口述及自己觀察來發現患兒的病癥,這也因此對醫生的醫學沉淀提出了要求與挑戰。內科與外科的相互結合,各類型病癥的識別與診治,都讓呂紅霞主任對自己的要求變得更高。成為一名博學的醫生成為了她的目標。
“兒保科應該做些什么?”某次,呂紅霞主任意識到,兒科醫生后續還應該為患兒做追蹤管理,因此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帶著這樣的困惑,呂紅霞主任主動請纓,奔赴北京、深圳等多地的兒童醫院進行學習交流,最終帶著滿滿收獲回到所在醫院,并在領導的支持下創立了兒童保健科。
“當時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兒保科還有這么多的專科。”呂紅霞主任的語氣中帶著驚喜與意外。后來,呂紅霞主任所在醫院的兒童保健科也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廣泛認可,這讓呂紅霞主任感到十分高興。
至今,呂紅霞主任仍保持著終生學習的態度。在她的辦公桌上,還有厚厚的一沓新生兒護理資料。“病人的信任讓我對知識更加渴望。”呂紅霞主任這樣說。
用實力從醫,治病更治“希望”
醫生的意義在哪里?從一名年輕醫生,到成為一名資歷頗深的前輩,呂紅霞主任用自己的經驗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給生命一個機會。
呂紅霞主任曾收治過一個腎病綜合征的患兒,由于家長擔心激素治療會帶來副作用,因此在長達六年的治療中都以其他方法代替。在患兒十六歲時,因右下腹痛被判斷為急性闌尾炎收治到外科,此時患兒自己卻提出了請求,“我從小就是由呂紅霞阿姨看診的,能不能讓呂紅霞阿姨來幫我看一下?”
經呂紅霞主任再次檢查,才發現該患兒是由于腎病綜合征嚴重,蛋白丟失過多導致的胸腹水過多、肚子痛。隨后,在該患者的要求下,這位16歲的患兒從本應去到的腎內科轉到小兒科由呂紅霞主任繼續接診,并從口服激素開始按期治療,最終得以痊愈。
后來,該患兒成功考入大學,并成為了一名醫生,到呂紅霞主任所在醫院實習。“是您把我治好,給了我一個新的生命,所以我也成為了一名醫生,給更多的人治病。”已經成長為健康有活力的青年醫生這樣對呂紅霞主任說。
此后的從醫生涯中,呂紅霞主任遇到過34周緊急剖宮產,沒有自主呼吸的高危兒,也遇到過封控期間,孕28周胎膜早破,母親個人信心不足的疫情寶寶,但呂紅霞主任均未放棄,耐心與家屬、病人談話,做好隨訪工作。敦實體健的寶寶,正是對呂紅霞主任堅持的反饋。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責任與天職,往往最不愿意放棄的還是醫生。或許不經意間的談話就能給一個生命新的機會,也說不定我們的患者在未來還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呢!”
將職業當成事業,找到生命的意義
或許醫生曾作為一份工作,給自己與家庭帶來溫飽與穩定,但在無數個與患者接觸的日夜中,呂紅霞主任也漸漸地將醫生當成了自己的另一種人生追求及奮斗目標。
去年11月,呂紅霞主任年滿退休,計劃到深圳與孩子同住,曾經的病人家屬聽聞詢問,“那我們昌吉的病人想你了怎么辦?”
分享著讓人感動的醫患故事,呂主任感慨:“那個時候就會覺得,還是有人需要你的。”
作為前輩,呂紅霞主任同樣用自己的言行給后輩同事帶去了指導與榜樣作用。當后輩醫生拉著呂主任稱,“是你讓我發現,人生還有一件事叫做事業”時,呂紅霞主任也難掩自己的激動。
用畢生所學,爭取有所作為,有所建樹,把職業當成事業去追求,奮斗,通過自己的努力給患者、他們的家庭帶來新的希望。這是呂紅霞主任對同事話語的回應,同時也是自己的心聲。
三十余年與兒科結緣,呂紅霞主任一直用感性的外衣包裹著理性的內核不斷前行,在兒科領域持續發光發熱。“從這一刻起,我的夢想的翅膀又要振翅而飛了。我想飛得很高,飛得很遠。兩強相遇勇者勝,我希望我可以是那個強者。”來到深圳,回到熟悉的崗位上再次出發,呂紅霞主任在朋友圈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