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假如“天使”病了,他們應該去哪兒就診?請聽北京一位兒童家長的訴苦:“花了600多塊買的遙控車,壞了找不到地方修,在儲物間放了好幾年。”不用問,許多有孩子的家庭都堆放著蒙滿灰塵的“病”玩具。如今的兒童玩具做工越來越精細,價格越來越貴,那些帶電能跑的車、會飛的模型飛機等,哪一件都不便宜。玩具壞了怎么辦?由于售后服務跟不上,除了極少數大品牌玩具店提供退換貨服務,其他店家均持“只管賣不管修”的態度。針對這一現象,一位年輕母親忽發“雷人”之語:“難道我給孩子買了玩具車,要跑到4S店去維修嗎?”
玩笑歸玩笑,現實很苦惱。不光玩具,小家電也一直飽受維修之苦。請問:花110元錢買的電吹風,修一修要50多元,您還會修嗎?許多人的回答是“不如再買個新的。”正是由于維修費用高,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家電“有病不醫”,淪為“一次性消費品”。調查發現,一些品牌小家電的售后服務比較健全,一般在保修期內維修沒什么問題。但是小家電保修期多為一年甚至半年,出了保修期維修價格也較高,消費者感到難以接受。而一些不知名的小家電售后服務較差,有的干脆沒有售后服務。產品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只得“病急亂投醫”——哪怕是江湖游醫。
某些洋產品也染上了這種“病”。陳小姐購買了一套據稱是從美國進口的餐桌椅,使用不到半年,桌面開始掉漆,椅子腿也松動了,換了一次后仍出現了同樣問題。“一張桌子19800百元,6把椅子每把3600元,花這么多錢買來的家具變成這樣,擱誰身上都覺得心疼。”陳小姐說。可銷售人員卻“坦誠”地告訴她,要維修只能去找美國的廠家。更有趣的,是賣場負責人做出的“診斷”:洋家具屬于“水土不服”,因為“中國人和國外的吃飯習慣不一樣。”法律人士明確指出:“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一旦出現問題,在保修期內且發票等證據齊全的,完全可以要求維修,不管是生產商還是經銷商,都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如果是進口商品,代理經銷商有責任予以維修。”
與“甜蜜”的賣場相比,售后服務的確是個苦活兒。維修渠道不夠暢通,存在諸多原因。以玩具業為例,目前我國玩具企業準入門檻偏低,“作坊型”企業較多。受成本限制,企業即便想自主建立售后服務體系,也感到力不從心。另外,玩具一旦損壞,有些家長維修的意愿并不強烈,這樣的購買心理等于縱容了制造企業,不能促使其主動建立售后維修體系。綜上所述,小家電的情況與之差不多。然而,一家大電器商勇敢宣布,從北京開始率先發起小家電上門維修服務,試圖根本解決小家電行業維修難的痼疾。此舉也意味著小家電行業“管賣不管修”的潛規則被打破。業內專家評價說,小家電行業的平均毛利雖然還能維持在30%左右,但小家電售后服務成本相對更高。此番挑戰服務極限的行動必將對行業產生震動。拜托這家企業,最好能把維修活動堅持下去。無論如何,“管賣不管修”不合規矩。我想提請企業老總注意到一位顧客發表的觀點:“現在,我要想買哪種新產品,都會先到它的維修點看一看。”這個購物經驗,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不知您是否能從中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