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個略顯神秘的歐洲企業,因為圣元奶粉而開始為人所知。Euroserum公司正是全球乳清粉的最大生產企業,也是圣元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僅2008年3月,國內各類企業進口的Euroserum乳清粉中,就有1075噸被海關認定為不合格。Euroserum的面紗或許從圣元開始被人揭開。
Euroserum(中文名“歐洲乳清”或稱“紅鳥”),一個略顯神秘的歐洲企業,因為圣元奶粉而開始為人所知。
圣元公司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圣元嬰幼兒配方奶粉中乳品原料部分通常占總容量的80%以上,在總的原料配比中全脂奶粉約為20%-40%,脫鹽乳清粉約為40%-45%,植物油約為10%-20%,乳糖在10%以內。
由此可知,脫鹽乳清粉是配方奶粉的最主要原料,而Euroserum公司正是全球乳清粉的最大生產企業,也是圣元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但“全球最大”的Euroserum公司卻在中國屢屢翻船:僅2008年3月,國內各類企業進口的Euroserum乳清粉中,就有1075噸被海關認定為不合格,原因多為“蛋白質含量超標”,涉及金額近600萬美元。
Euroserum的面紗或許從圣元開始被人揭開。
■乳清粉探源
1973年,Euroserum的前身、法國Comte Serum農業合作社在索恩河畔成立。公司最初的業務就是處理多余的乳清液。
乳清液是奶酪的副產品,Euroserum公司的數據顯示,每10升牛奶可制成1千克奶酪,以及9升乳清液。乳清液含有牛奶中干物質的50%,主要是乳糖、蛋白質和礦物質。
1979年,Euroserum第一條脫鹽乳清粉生產線投產,脫鹽烘干后制成的乳清粉開始銷往海外。
2000年之前,Euroserum尚寂寂無名,只是一家擁有四個生產基地的中型公司。2000年,法國愛特蒙公司控股了Euroserum公司。愛特蒙是法國著名的奶酪生產企業,Euroserum從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2005年,愛特蒙聯盟成立時,Euroserum儼然成為主導方。愛特蒙聯盟下轄歐洲諸多奶酪、牛奶生產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Euroserum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Euroserum擁有13家工廠,年加工34.1億升乳清液,制成各類乳清粉288450噸,其中73%出口,公司2009年收入3.98億歐元。公司稱其各類乳清粉銷量占世界市場的10%,其中脫鹽乳清粉占全球33%。
天津農工商津港公司渤海乳品廠曾代理Euroserum公司的乳清粉。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公司代理的乳清粉主要是乳清含量70%和90%兩個品種。其中D70產品主要用于烘焙食品和冷食,而D90的乳清粉才用在嬰兒配方奶粉上。”
乳清粉是食品加工、嬰兒配方奶粉中必不可少的添加劑。中國沒有食用奶酪的習慣,單純從牛奶中提取乳清粉的成本很高,因此國內貿易商很早就開始進口乳清粉。圣元的前身北京澳內特公司就是國內最大的乳清粉進口企業,董事長張亮正是靠乳清粉貿易發家的。
■圣元奶源來自哪里
圣元關于奶源的說法,引發了另一個疑問:所謂歐盟奶源,是否真實存在過
2010年3月份生產的圣元奶粉包裝上,圣元還標稱“乳品原料全部來自歐盟”,但在5月份的包裝上,上述字樣已經刪去,奶粉來源變成了新西蘭恒天然公司。
圣元方面解釋稱:圣元系列產品中所使用的奶粉目前全部來自于新西蘭恒天然公司,之前使用過歐盟法國Euroserum公司的;乳清粉則全部來自歐盟法國Euroserum公司。“使用新西蘭進口奶粉大約始自一年半以前。”
此前,圣元公司曾多處宣傳其“新優聰所需原料奶均由全球戰略合作方Euroserum公司提供完全按照歐盟食品質量標準進行生產”,意味著Euroserum曾一度包辦了圣元的奶粉、乳清粉原料。
然而,在Euroserum公司的網站上,記者無法找到任何Euroserum公司生產過奶粉的證據,公司的產品欄目中明確列示:Euroserum只生產各種規格的乳清。甚至連Euroserum的控股方愛特蒙聯盟,也鮮見奶粉產品,僅有諾帝柏歐這一子公司生產嬰兒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后,圣元的奶粉原料到底來自哪里?恒天然公司或許知道這其中的過往。8月11日,恒天然所做聲明中曾有一句話:“對圣元國際公司同時還從中國本土購買牛奶作為原料和從歐洲進口乳清蛋白粉的行為也表示理解。”但隨后,這句英文被從網上刪除了。
上述天津代理商表示:“現在我們不做Euroserum的代理了,本身這產品用量很少,90%的乳清粉銷的更少,一般是奶粉生產企業直接向法國采購。國內伊利、蒙牛等公司都是Euroserum的客戶。”
當記者問及是否考慮過進口產品質量問題時,該代理商表示:“國內那么多企業都在用,要出問題不可能是圣元一家。不過我們都是按國標來檢測,確實沒有雌激素這個檢測項目。”
從2008年3月的海關數據來看,澳內特進口的問題產品多為低蛋白含量的乳清粉,且都出現了蛋白質含量超標的問題。牛奶中提取乳清的過程,可能發生蛋白質損耗,然而卻屢次發生蛋白質超標,確實令人費解。 (據《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