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入園難”的焦慮中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和政策動態;在選擇早教機構的茫然中理清信息迷霧和挑選依據;在幼教市場的模糊多樣中探討健康前行的思路和對策。本刊推出“幼教透視”,邀您一道關注幼教、思考幼教、分享幼教。
家住海淀的周女士最近為給快滿3歲的兒子找家合適的幼兒園費盡周折,卻仍然還沒落聽。她打算如果實在找不到,就讓孩子在之前上過課的一家早教機構參加托管班,學習3到6歲的早教課程,也不失是個好辦法。據了解,在“入園難”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期待早教機構分擔幼兒園功能的家長也越來越多。
早教機構紛紛涉足3—6歲教育
在不少人的眼中,早期教育主要面向的對象是0到3歲的孩子,作為幼兒園的預備期教育。不過,今天,越來越多的早教機構不僅立足0到3歲孩子的教育,同時延伸到3歲到6歲左右的孩子,為這一階段的孩子開發潛能,培養習慣,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
當然,0到3歲的孩子是早教服務的主要群體,目前3到6歲的早教課程基本上都是幼兒園課程的補充。一般孩子周一到周五去上幼兒園,周末的時間再來參加早教機構的活動。
早教機構和幼兒園互為補充
“早教機構無法取代幼兒園。”針對周女士們的無奈打算,所有接受采訪的早教機構和幼兒園的專家都明確表示,從功能定位、辦學目標及要求等多個方面來看,兩者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早教活動一般每周1到2次,由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加,早教機構要把科學的教育方法教給家長;幼兒園則是孩子獨立地參加學習和活動,家長不在身邊。目前一些早教機構開設的托管班或半日班,容量并不大,無法和幼兒園比較。
“在教育功能上看,早教是幼兒園教育很好的補充,兩者相輔相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早教機構在不少方面比幼兒園要求更高,同時面對家長和孩子的早教每堂課都是“公開課”,不但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專注力、秩序感、協調性等素質,更重要的是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掌握科學的育兒觀念。另外,早教既通過游戲體驗的方式開發孩子潛能,也為孩子和不少全職媽媽們提供了固定社交的空間。
業內專家還表示,早教機構不能取代幼兒園,兩者的培養目標差別很大。幼兒園關注的是孩子社會化成長的發展,擁有固定的班級和活動場地、師生和同學關系,連續性的課程等早教不具備的內容。
部分早教機構試水幼兒園
“經常會有家長來找我們,能不能辦幼兒園?”這兩年,房東波已遇到了許多帶有這種想法的家長。不過面對這種迫切的社會需求,她坦言目前正在考察之中。
其實早有專業的早教機構涉足幼兒園教育,知名機構紅黃藍旗下就擁有多所幼兒園。目前伴隨“入園難”帶來的市場需求,不少早教機構都期待能從中分一杯羹。
“我們特想辦幼兒園,然而目前辦學門檻很高,而且辦園資質審批很難。”一家早教機構負責人有些無奈地說,現在辦所小型幼兒園都得三五百萬元,但民辦機構拿下辦園的指標非常難,“風險的確不小”。
業內人士認為,有能力的早教機構辦幼兒園不是壞事,但需要清楚地把握兩者的區別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