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出事為何安然無恙?國產奶粉無事為何喊打喊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是不是該樹立一道標桿,讓所有乳企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一名業內人士日前針對中國乳業之亂象連珠炮似地發問。一語既出響應者眾,國內多名專家呼吁,是時候出臺奶粉行業“新國標”了。
事情源起于國家質檢總局8月底公開發布的一則信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進口不合格乳制品重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23.25噸,同比增幅為15.55%;今年上半年進口不合格乳制品重量占不合格進口食品、化妝品重量的11.2%,約等于去年同期的6倍!其中近期共有14個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包括25噸新西蘭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149噸新加坡全脂奶粉(檢出阪崎腸桿菌)、1噸來自美國的牛初乳(檢出亞硝酸鹽)等。此外,二批次來自澳大利亞的有機嬰幼兒奶粉共53噸檢出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磷;另有171噸來自澳大利亞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也檢出鋅超標。
時間前溯至8月15日,中國國家衛生部剛剛還了深陷“激素門”的圣元一個清白:湖北3例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食用圣元優博嬰幼兒乳粉沒有關聯!目前市場上抽檢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嬰幼兒乳粉激素含量沒有異常
圣元雖獲清白,但損失已無可挽回。在傳言甚囂塵之時,一些地方商場、超市甚至還未等到官方檢測結果公布,就已將圣元奶粉下架。有分析人士認為,“早熟門”事件對國產奶業消費市場的購買需求是一個嚴重打擊,該事件將會在公眾視線中至少停留3個月,負面影響至少還會持續一年。
而一位消費者的話頗具代表性:“三聚氰胺讓我對國產奶粉心有余悸,現在又出了‘性早熟’的事,盡管被證明是誤傳,但相信很多消費者會和我一樣對國產奶粉敬而遠之。”
相比于圣元的慘重損失,洋奶粉在曝出質量問題后,只是“依法做退貨、銷毀或改作他用處理”。
兩相對比,更是顯得國貨和洋貨“冰火兩重天”。
“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國產奶粉風聲鶴唳,對洋奶粉盲目推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監管部門沒能出臺真正的行業標準,以至于‘國退洋進’現象愈演愈烈。”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認為。
事實上,早在“激素門”剛曝光時,圣元公司就已發出聲明:圣元公司的產品反復接受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檢測,均未發現任何質量問題。這份聲明從另一個側面反襯了相關部門在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上的缺位。
行業人士認為,“激素門”事件暴露了中國乳業標準過低甚至缺失,以及乳業養殖環節和工業環節的嚴重脫節。事發之初,圣元要在第一時間“洗脫罪名”并不難。然而,對激素的檢測和監控是國內奶粉業的盲區,激素檢測根本就不在一些機構的檢測項目內,無論是藥監部門、工商管理、衛生醫療還是專業乳品檢測中心均不受理個人申請的奶粉激素檢測。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傳言迅速發酵并最終給圣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圣元公司董事長張亮宣布,解除危機后的圣元,將捐助1000萬元設立嬰幼兒“性早熟”專項基金。
“這或許是奶粉行業‘國標化’的一個助推器。”業內人士如此解讀圣元的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