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導“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兒童早期發展”。對于 0-3歲孩子來說,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別強調家庭環境以及家人對孩子早期成長的重要性。“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于美國上世紀80年代倡導的“PAT”運動,意即“parentsasteachers(讓父母成為老師)”,主張“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早教要“潤物細無聲”
外研社兒童發展中心“布奇”的發明者吳老師的女兒,6個多月會叫媽媽,14個月時能流暢地說6-8個字的句子,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家里某樣東西的位置動過,她能很快發現;社交能力一流,出去主動跟小朋友打招呼,玩東西肯輪流、愿分享;生活習慣很好,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去,手臟了要求洗干凈,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晚上睡覺前主動刷牙洗臉……上述情節,可以說并不是早教機構能夠輕易實現的培訓效果,這蘊含著潛移默化的早教結晶。
由于是該領域的專家,吳老師特別注重從五個方面:健康、科學、社會、語言和藝術,帶領寶寶認知事物。有了全面的育兒方向,接下來就是親身充分與女兒互動:和女兒一起做游戲、聽音樂、讀書、散步、收拾東西。同時,用心觀察孩子成長的變化,在不同的年齡段采用富有針對性的育兒方法,比如在給女兒做分豆子游戲時,訓練她的精細動作;在聽兒歌和其他類型的音樂時,鍛煉她的語言和樂感;在收拾玩具時培養她的自理習慣。
發現身邊的“生活元素”
據了解,孩子首先用嘴來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為了滿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會非常享受于抓和扔東西,如果這時家長要求孩子“不要動”、“安靜”,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發展需要。《布奇樂樂園》恰恰就是按照嬰幼兒的年齡段進行劃分,每月更新一期。類似的早教產品還有“巧虎”等,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家長可以循序漸進地體驗與寶寶一同成長的樂趣,教寶寶基礎知識,給寶寶讀故事,陪寶寶做游戲,一起看看配套動畫片,這些,可以說是一扇打開早教的門。細心的家長要借機把孩子身邊的“生活元素”變成教具,借機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寶寶樂園:電話、窗簾、牙刷、浴缸、毛巾、電視遙控器、沙發、抽屜、衣服鞋襪、茶杯、鍋碗瓢盆……一切就是和現實生活的完美融合,孩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認知水平。
抓住寶寶敏感期據早教專家孫瑞雪介紹,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對于養育者來說,應該清楚孩子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敏感期,因為嬰兒大腦的發育結構和心理發展結構有著既定的秩序。據了解,孩子首先用口來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為了滿足探索的需要。在口的敏感期,孩子吃的目的是認識味道,了解外在,建構自我。因此這時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否則他會有挫敗感。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會非常享受于抓和扔東西,如果這時家長說不要動、安靜下來,就等于不讓兒童思考。
現在行動,你才是寶寶的啟蒙老師“工作帶孩子,都快忙死了,哪還有心情早教?”談起“生活式早教”,很多家長不以為然。現在幼兒園,幼兒培訓班,幼兒輔導班越來越多,辛苦工作的父母就覺得把孩子送到老師的手下照顧會更好,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當社會發展到今天地步,很多幼教產品成出不窮,父母就開始給孩子買各式各樣的點讀筆,點讀機等。
專家認為,家長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對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僅依靠早教班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
外研社兒童發展中心的范老師介紹,從寶寶接受早期教育的場所來看,家庭式和中心式是兩種主要形式。目前大多數嬰幼兒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多是中心式的,這種模式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早期教育更要重視,運用一套適合的早教產品,例如,小一點的時候,0-7歲可以用點讀筆,在自己的家里展開生活式早教,把點讀筆帶回家里,通過點讀筆的特殊游戲和互動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拉近,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知識!一定能讓孩子們受益匪淺。